长城十年保护计划启动
|
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,无固定经济来源。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、设计、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,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。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,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。 |
|
2006年03月01日09:49
就在昨日发稿前,消息传来:中国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。
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,总体目标是:用十年左右时间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推进长城保护工作的开展,真正摸清长城家底,建立长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,合理实施抢险维修工程,不断增加长城保护经费,使长城保护意识深入人心,从根本上扭转长城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……
据新华社近日报道: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首个“长城保护试点省份”甘肃,在全国唯一有长城经过核心市区的兰州,在最初有“约二百余里”明长城、史学大家顾颉刚曾实地调查的这个古城,20多年来仅存的“最后的长城遗址”,“仅剩不到60米了”。
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电话里对记者所说:“从历时长度和空间广度而言,没有一件文物能比长城更适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。”记者赴兰州,孰料一下飞机,就接到一位专家电话称:这段长城是假的……
谁能想像这般长城?
“你想像中要见到的长城一定不是这样的!”为记者作向导的邓明,一路很激动。他是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,也是这段“疑似长城”的第一个发现者。
一段土墙,高约3米,长约5米,黄土斑驳,独矗于兰州市区东部一工厂家属院外北侧。远远就见,一头横生生断了,另一头直接与一堵砖砌的围墙相连。断头处,一堆垃圾,墙面又凹个大洞,直径近米,深约半米,近看长满小树枝。
———这真是“雄风万古扬”的长城?“我研究过很多相关史料文献,兰州长城的具体走向全在心里,所以一见就认定是长城。”邓明记得,2001年秋他到厂里一亲戚家串门,等着开午饭的时候闲来无事,在家属院里四处转悠,就那么无心一瞥,眼前一亮。
沧桑变化,“我眼睁睁看着它一年一个样。”在该厂工作已近半世纪的物业公司书记孟哲生称:“就是附近盖小楼,一点点地在‘蚕食’。他们为了多占地,先在边上盖好房子,再一点点挖,掏空长城,然后等城塌了,就把黄土运走,在这空地上再盖。厂里保卫人员制止过几次,吵了几回,可一转身他们又接着挖,没辙……”
是屯兵堡还是长城?
“这段土墙肯定不是长城。”兰州市文化局一位文物研究者对记者说:“五年前‘长城’说法出现时,我们就特意去实地调查过。当地老人都记得,原来这段土墙的形状,是围成一圈的方形,把整个厂都围在了里面,占地足足有20万平方米呢。如果是长城,怎么可能单单围住这个地方?”
在这位研究者看来,这段疑似的长城,应该是当年在此驻扎军队所造的屯兵堡。“许多史料都有记载,这个厂在历史上一直是兵营所在,像清代的左宗棠就曾在这驻过兵。”
然而,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何双全认为:这段夯土厚实的古墙,应是长城无疑。“我们实地分析过。最主要的一条理由,就是这段墙的底部宽达4米左右,这与我所调查过境内大量明长城的墙体底部宽度(3-4米)相一致,有这么宽才能支撑起十几米高的长城。而一般的屯兵堡,我在黄河沿岸勘探过起码七八十个,那就像一个四合院的墙,最多不过一两米宽。”
至于土墙是否方形,何双全的看法是,就目前所知的地面遗迹判断,这段墙是单独的一条长线,“老人们的回忆很可能是后来搭建的建筑。”关于这一点,该厂物业公司书记孟哲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1954年由兰州市建设委员会发的厂区图。从图上看,这段土墙的所在,是不封闭的一条长线,而非方形。也就在这条线的旁边,泛黄图纸上赫然标着两个字:“长城”。
但还有一个蹊跷。兰州市文化局那位文物研究者告诉记者,早在上世纪80年代,甘肃全省曾有过一次文物普查,当时记录的兰州核心市区仅存长城的所在,却是另一个地方———东岗镇一单位“院外东北侧”。
对此,邓明认为,两段都是长城。他依据当地史志得出的兰州市区长城走向,自西向东,正经过如今这两段长城的所在。而记者从兰州市交通地图上看到,两段长城的所在,其实相距仅1公里左右,且都在同一条路“东岗东路”上。
两段“长城”,会不会本就是一条?兰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处长陈世忠的态度是:“两个单位很近,可以说是邻居,确实容易引起学术界争论。但我们认为,不管怎样,还是应该把现在这段仅存的,视为长城,加以保护。”
如何破解城建困局?
全国独此奇观。兰州的长城,竟然在横贯市区的黄河两岸各建了一道。
众所周知,建长城,是为抵挡北方的敌人南下。而在兰州,黄河北岸已经有一道了,黄河本身也是天堑,何以又在南岸再来一道?
记者提出假设:兰州正处黄河“几”字形的左撇处,河道走向其实已近乎南北纵向,冬季大河封冻,“顿失滔滔”,冰冻的河面连解放牌卡车都能开过,正适合当年铁骑踏冰而过,长驱直入兰州城,所以,沿河两长城?何双全电话里大笑:“这不是假设,正是事实。”
可就是这不一般的长城,给如今的兰州出了个实在难以破解的困局。
兰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娄方告诉记者:“兰州市区地势狭长,人口密集,南北两山间的河谷地带寸土寸金,而明长城恰恰横亘在市区这一黄金地段,并且占地面积很大。保卫长城,就必然影响市区土地的利用;但强调城市开发和经济建设,又直接导致了长城逐渐遭人拆毁。这是一个历史客观问题。”
全国唯一有长城经过核心市区的兰州,一直面临着历史保护与城市建设最无法回避的冲突。
娄方说:“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周恩来总理就第一个提出了‘两利’的原则,既要有利于基本建设,又要有利于文物保护。这个原则一直遵循至今。只是,在历史的客观进程中,往往对后者难以照顾周全。”
邓明难忘———“普查记录说的那段长城,我1988年见过,还特意拉上同事去拍照留念。结果第二天一去,正施工,挖掘机冲着长城就去。我们冲上去,挡,施工队一听这是长城,倒是马上停了。
可是,挡不胜挡,那段长城最后还是没了……”记者难忘———寻访中偶遇一章姓古稀老人,恰是当年施工队一员,说起长城脱口而出:“拆了,十几年前就一寸都没了,都盖了房,都是我盖的。”话没说完,身边老太太赶忙将他拉走,“就是你挖的,你还说!”
保护难,还在于文物部门的力量有限。兰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国礼介绍:全市文物遗丛共600处,长城也有19018米,大量散布在郊区县;而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,连处长在内共4人,无奈自嘲“救火队”;至于专业的长城研究保护机构,全市,无。
“所以,目前更重要的是要先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。”王国礼说。
长城土作肥料特好?
长城保护之难,岂止兰州一地。
万里长城万里长。光是秦、汉、明三代长城都由此发端东去的甘肃省,境内长城就达4400多公里。而整个中国的长城,实际长度超过5万公里。这样横跨十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长龙,这样蜿蜒不绝的单线型遗址,这样分散广阔崇山峻岭的野外国宝,保护之难之独特,堪称全世界独一无二。
何双全苦笑说:“很多农民都知道,长城的土,拿来耕地,又肥沃,又蓬松,而且没杂质,特别好。”拆城扒砖,建房、建猪圈、建院墙,随处可见的“到此一游”,更有只为把两砖厂合二为一,就“痛痛快快”一声炮响,将一段“碍事”长城拆去……
回首1938年,史学家顾颉刚在兰州之行后,特意在其名著《史林杂识》中为一段长城“旧墙”记下一笔:“地滨黄河……可十余丈。”而今,记者在当地随机调查若干孩子,已无一人能明确回答自己究竟有没有见过长城。中国长城学会2002年《中国长城万里行考察报告》显示:12700多华里长的明长城,有明显可见遗址的不到30%。
原来,长城的灰飞烟灭,需要的时间并不长。
保卫长城,再不能被动
54年前,新中国保卫长城的第一站———八达岭长城,是一趟趟以羊驮砖修复起来的。
当时带队赶羊的,正是现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、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。喝泉水、住山谷,借来毛驴骑着赶路。巍巍八达岭长城,就是靠一次只能驮两块砖的山羊们修复的。这位几乎走遍“万里长城”的老人说:“能跟长城打一辈子交道,我感到很幸福,这一生无悔了。”
记者: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?
罗哲文:我认为关键在规划,梁思成先生给我的最大影响就是他保护文物的那种远见。到了现在,从实际出发,如果已经破坏了,那就更要珍惜留下来的东西,尽最大力量,保存所有能保存的。关键是,保卫长城,再不能被动。
记者:但关于长城,也有人认为这堵“世界最大的墙”,代表着“大院文化”等封闭性的中国墙文化。
罗哲文:不客气地说,我完全不同意。有个历史误会我想澄清。长城的功用不仅是防御,它的关口只在打仗时关闭,平时是各族通商贸易的重要口岸。如果没有它,贸易就难以安全进行。它只是起阻隔作用的一道线,而不是封闭的一个圈。从酒泉到玉门关的汉长城,就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嘛。
记者:长城能成为民族象征,仅仅因为是一个建筑奇观?
罗哲文:有一点不太被人注意,长城的一大特征,是多民族共同修建,它是中华民族同心协力造出的一个世界奇迹。我认为,从历时长度和空间广度而言,恐怕没有一件文物能比长城更适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了。保卫长城,不仅要保卫它的物质存在,更要保卫它的精神悠远。
本报特派记者 林环
人民网
转帖于
2006-03-01 09:49:00 发表在分类:
长城新闻 中
(48824次点击) |
编辑 |
删除 |
关闭匿名评论 | 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