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当长城上的烽烟消散
[关闭] [回复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表状]
当长城上的烽烟消散
——建平县燕秦长城解说词
�
薛士东
�
在2300年前,现在的辽西地区、内蒙古东部地区,还有河北省北部地区基本上是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燕国范围。位于建平县境内北部的燕秦长城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踏青、访古和旅游的风景名胜地。
在建平县境内,古长城遗址有两段:其中南部的一段是汉长城,经过八家农场、奎德素、张家营子、榆树林子镇的孤山子、朱碌科、喀喇沁等六个乡镇;北部的这一段是就是燕秦长城,这道长城东西走向,由内蒙古赤峰县北梁跨过老哈河,进入建平县境内热水农场下湾子,然后穿过九道高山大梁,跨过八条深谷和大河,最后从二十家子镇延伸到了内蒙古的敖汉境内,在建平县境内燕秦长城经过热水、老官地、黑水、烧锅营子、二十家子等五个乡镇,长达一百六十多华里。
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,姬姓,开国君主是召公奭,建都于蓟(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燕昭王时又建新都于武阳(今河北易县东南),是为下郡。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部,幅员广阔,南与齐国、赵国相接,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。据历史文献记载,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,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,一道是南长城,一道是北长城。
关于燕南长城,我们可以在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中查找到一段相关文字,司马迁在写秦相张仪游说燕昭王时张仪说:“今大王不事秦,秦下甲云中、九原,驱赵而攻燕,则易水、长城非大王所有也。”张仪所说的长城指的就是燕南长城。从上面引文推断,燕南长城修建时间,应在燕昭王以前。因为张仪说燕,当在燕昭王初年。燕南长城的走径,据《水经注》、《元和郡县图志》等文献记载,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,经易县南境,入徐水、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,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,止于子牙河。
燕国北长城具体的修建情况,我们还不知道,史籍上也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。在司马迁的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,“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,胡甚信之。归而袭破走东胡,东胡却千余里。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,开之孙也。燕也筑长城,自造阳至襄平,置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郡以拒胡。”书中记载的这条长城就是燕国的北长城,筑于秦开归燕之后。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,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,燕筑北长城“不在燕王喜时,就在孝王末年。”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。至于长城的走向,据专家考察,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、宣化,向东北行,进入内蒙古境多伦、独石,经河北省围场之北,东行,过内蒙古赤峰跨老哈河,入辽宁省建平县,出辽宁省界复入内蒙古敖汉旗。
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,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“石龙”或“土龙”的古代长城遗迹。经历史专家考古论证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。�
燕居七国的东北部,国力甚强,版图较大。燕东濒大海,已是自然屏障,南接齐、赵,曾与秦、楚、晋合谋伐齐,大败齐师,燕军独自追至临淄城下,齐不敢犯燕。但是在燕的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骚扰,而西面则有秦国崛起,每有东进称霸之心。其间虽然还有赵国相隔,但赵也常受秦的驱使犯燕,实为大患。为了防御,燕便修筑了北长城,以防胡人的侵袭和抵御秦、赵的进攻。
燕长城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点。总体上看就是就地取材,科学砌筑。石筑长城,均用自然大石。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,中间以乱石碎块或沙砾等充塞,因此较坚固,至今城墙仍未完全倒塌。土筑长城,一般多选在土质较厚、地势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区。虽然土筑长城的遗迹现在很难找寻,但在土筑长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见到隐隐约约有一道黑土带,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,到了夏季还可以发现在这些地段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,异常茂密。据当地的老乡介绍,种植在土长城上的庄稼,都比较茁壮。犙嗲爻こ侵员坏钡厝褐诔莆笆被颉巴亮保饕且蛭こ且虻刂埔私ㄔ於伞T缴搅胧痹涫萜觯酱ň投梁恢肟绾恿鞅闵枇⒍煽凇S龅叫虑捅冢渤浞掷谩�
通过阅读历史书籍,我们可以知道,起初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,曾把一位贵族公子秦开,作为人质送给东胡,以求暂时安定。胡人对秦开很是信任,秦开本人也非常懂得适应环境。少年秦开在东胡领地做人质的时候事事谨慎,处处留心,含辱忍垢,发奋自强,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胡礼俗和战争指挥知识,实地踏勘了东胡的山山水水,详细了解了东胡在战略部署。后来两国关系有所缓和,秦开回到了燕国,就是凭着自己的记忆画下了东胡的地图,并向燕昭王请命亲自率领燕国大军北上攻打东胡,并立下不破东胡誓不还的军令状,燕昭王准许后,秦开大军挥师北上,军纪严明,作战勇猛,势如破竹,东胡大败,向北退却一千余里。似乎就是一夜之间,一代名将秦开的名字,传得家喻户晓。为了防止东胡的再度进犯,燕国设置了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五郡,又筑起“自渔阳至襄平的”的防御工事-燕长城,用以防备东胡再度骚扰(见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)。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,当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(公元前254年),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。这一长城所经的地方,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、独石等境,又东经河北省围场县、内蒙古赤峰市,进入辽宁省界。
秦统一六国后,又将原秦、燕、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,形成了自甘肃岷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。“燕秦长城”的说法即由此而来。
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,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,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、宽约2米、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。其中烧锅营子乡画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。另外,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。
现在如果游人来到这里旅游访古,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晚秋时节,其时庄稼已经收割,大地空旷,在塞北,在辽西,古意苍凉,远眺近观,都有许多风景,令游人久久难忘。走在长城之上,俯身抚摸这些燕秦长城上的石头,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石块,都已经成为山的一部分,牢牢地抓住大地,似乎石头也生了根。每一块石头上都长了斑驳的石花和苔藓,很苍老,很凝重,要知道,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,岁月流转,时光匆匆。几千年过去,眼前不再有烽火硝烟,不再有羌笛悠悠,不再有厮杀呐喊,不再有鼓角争鸣。
在烧锅营子画匠沟村北山碾盘坡上的这一段燕长城石砌结构很明显。随山势而走,长城也凭借了许多峭壁巨石,走在这里,你会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古人的建筑的智慧和艰辛的巨大的劳动,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啊!
长城线上隔不太远就有一堆白石头。据专家讲这是烽火台或亭障遗迹。
在烧锅营子乡霍家城村有一个古城址,这是战国燕长城线上的一个防御城。此城为土筑,方城。边长170米,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秦朝统一六国后,长城防御工程北移,有些沿用原长城的走向和基础,其余废除不用。这段长城荒废之后,自然坍塌比较严重。在今天,在这个和平年代,燕秦长城已经成为访古旅游好去处。这段燕秦长城遗址现已作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加以保护,并载入了《中国名胜词典》。�
本贴最后一次由辽宁建平薛士东修改于2021-07-15 20:45:24
人生两个梦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
书是缩微路,路是无字书。
人在路上,梦在心中。
电话15642118191,13942122865
本帖由 辽宁建平薛士东 于2021-07-15 20:41:45发表
[关闭] [回复] [编辑] [删除] [管理] [表状]
[相关文章]
● 当长城上的烽烟消散 [网址] 【辽宁建平薛士东】2021-07-15 20:41:45 [9779] (6K)
|
|